作者:江小平发布时间:2016-03-16 11:18:44
平说关事(12):赫德 --- 期待对你的重新评价
上周, 饶有兴趣地听完台湾历史学家张志云录制的中国近代海关史讲座系列(http://m.qingting.fm/vchannels/115966),通过近代海关变迁这个窗口,了解了很多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当中没有的内容,也想起了很多年前本人对赫德的一些评价和思考。 除了对中国近代海关史有所了解的人,普通中国人很少听说过赫德这个名字。在大学的海关史课程上,对赫德的定位和评价简单明了——英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代理人。
罗伯特.赫德
1835年2月20日,生于英国北爱尔兰
1854年5月来华在香港接受见习翻译的培训
1859年辞去领事馆的职务,参加中国海关工作,任广州粤海关副税务司
1863年11月30日接替担任海关总税务司
1865年,总税务署从上海迁到北京,后在北京居住40多年
1869年晋升布政使,官阶从二品
1889年,升为正一品
1908年4月13日上午7时,留下便条,回国
1911年9月20日,赫德在英国白金汉郡的马洛病逝,清朝追授他为太子太保
上世纪九十年代,社科院整理出版了《赫德通信集》,读完后的感想是“真不简单"!此后又陆陆续续读了几本《赫德日记》, 越来越强烈地感到有必要对赫德重新评价。
没有任何一个外国人
像赫德一样产生持久、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西方人,甚至任何一个外国人能够像赫德那样对当时的统治集团产生如此巨大、如此持久、如此广泛而具体的影响。当然,赫德的影响和马克思、释迦摩尼仅以思想的本土化并随之产生更大范围影响完全不同,他作为一个直接参予者的角色,是任何人无法相比的。
除了海关制度建设
在中国邮政、港务、世博会等贡献不俗
除了公认的廉洁、高效、文明的近代中国海关制度建设,赫德及其领导下的中国海关还先后直接推动、参与了中国邮政、港务、世博会、同文馆、外派使团、公派留学、北洋水师、洋务运动以及几乎当时所有的外交纠纷处理。赫德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变革、进步和发展所做出的实际贡献巨大而独特,他的贡献不仅在于鼓吹,而是在于行动和实施。
“海关乃中国行政机构而非外国机构……应切记自己乃由中国政府雇佣之人,办好差事恪尽职守乃本分。"
1864年6月21日总税务司第8号通令
对清政府的全面认识
提出:制度改变,中国可以成为各国首领
赫德对清王朝以及中国社会的认识深刻而全面,他为清政府提出的改革建言尖锐而精辟。“制度改变,中国可以成为各国首领;制度不变,它将变成各国奴仆",150年后的事实证明了赫德当年所言富有远见!
“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比其他任何民族都优越,他们如果有了我们的知识和基督教,就将远远超过我们。"
1864年8月2日--日记
在中国生活50多年
留下海量、珍贵的研究资料
在中国工作生活50年,其敬业勤奋,令人钦佩。他留下的七十多卷日记、数千封私人信函以及他领导下的海关机构积累的海量的报告、资料,绝对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座珍贵宝藏。
赫德并非完人
确有值得争议的言行
赫德并非完人,也确有一些值得争议的言行,(譬如为清廷购置的8艘舰艇的质量功效等等),但评价历史人物最根本的一个原则是全面考察一个人究竟做了什么,对这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什么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毫无疑问,赫德应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正面人物。《清史稿》说“赫德久总税务,兼司邮政,颇与闻交涉,号曰客卿,皆能不负所事",“食其俸禄者忠其事"可谓持平之论。
中国近代史研究当中的一个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是中、西对立,一件事情,对西方有利,必定损害中方利益。从方法论角度看,是有问题的。双方交往,发生利益对立、冲突确实存在,但其中的互利性不能一概抹煞。延续几千年,自大自负的封建王朝,尽管是在及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迫和先进国家进行科技、文化、贸易交流,但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自身的进步。赫德的一大功劳就是把清廷这只井底之蛙扶到了井口。